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娱乐 (1) 2025-08-08 16:51:38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1张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2张

随着大众对蚊虫防治的意识提高,针对户外运动需求的防蚊防虫产品也将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新关注点。

文|刘成康

2025年广东的夏天,不是很太平。除了多轮的强降水和高温交替之外,基孔肯雅热病毒又悄然出现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蔓延开来。

据官方统计,本起基孔肯雅热疫情自7月15日公布以来,截至8月5日24时,累计报告7938例。其中超过9成病例集中在佛山市,而佛山顺德区则是疫情风暴中心,截至8月5日24时,顺德区累计上报基孔肯雅热6837例。

虽然近一周以来,佛山及顺德区单日新增数已连续下降至200例以下,但目前病毒的传播版图却在持续扩展,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东莞,粤东的潮汕,粤西的湛江,乃至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基孔肯雅热病例出现。加之病毒所引起的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让广东人民依旧无法放松警惕。

而对于经常跟蚊虫打交道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也正面临两难抉择:是继续坚持户外运动,还是为躲避蚊虫而退守室内?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3张

病毒围城下的户外运动挑战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因病毒最早在非洲坦桑尼亚被发现而得名,在当地语言中,“基孔肯雅”意为“变得扭曲”或“弯腰驼背”。

白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者,在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而对于许多跑步、骑行等户外运动的爱好者来说,白纹伊蚊的活跃期,正是夏季最适宜运动的时段,且白纹伊蚊最经常出没的公园、绿地、水边,也正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好去处。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4张

在日出日落前后的滨江绿道、公园、河岸湿地、林荫小道,都是蚊虫滋生的温床,而跑步、骑行的人体内散发的热量、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汗液中的乳酸,则都是"蚊虫诱捕器"。这场由白纹伊蚊掀起的波澜,正冲击着户外运动人群的生活节奏。

和普通人群一样,对户外运动人群来说,基孔肯雅热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健康威胁和经济负担两方面。

基孔肯雅热病症的一个特点是关节疼痛,例如腕关节、踝关节,持续时间几天、甚至数周和一个多月。如果恢复不彻底,可能造成长期性关节炎和慢性疼痛。对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这可能是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之一。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5张

此外,突发的高烧可能会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而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这些也都会对户外运动人群的运动生活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健康威胁如同悬顶之剑,相比之下,病毒造成的经济支出倒并不是大问题,因为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且一周内可自行康复。但对于一些症状较严重的患者来说,住院和停工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些支出原本可以是对运动健康的投资,最终却无奈转变为医疗支出。

目前,基孔肯雅热病毒的国内传播暂时控制在岭南地区范围内,但值得警惕的是,随着近年来北方地区高温和降水增加等气候变化,白纹伊蚊北扩态势更加显著。2025年7月,河北、山东、辽宁等多地都确认发现白纹伊蚊。这意味着,假如病例不幸外溢,其他地区也存在病毒扩大传播的温床。届时,病毒将对更多户外运动人群的运动日常造成冲击。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6张

认清风险 科学突围

广东地区的肆虐的基孔肯雅热和淅沥的雨水,劝退了许多想在这个夏天出门好好运动一番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但对于户外运动的重度发烧友来说,这些都无法阻止其奔向自然的脚步。那么,对于和户外运动无法割舍的人群来说,在当前背景下,进行户外运动时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就成了重中之重。为此,体育大生意咨询了户外运动专家、知名路跑运动媒体主笔徐凡。

除了丰富的户外运动研究经验外,徐凡曾在苏丹、南苏丹、埃塞俄比亚等非洲欠发达、病毒多发的国家,有多年的短期驻扎和差旅经历,相较于国内大众,有着更为丰富的户外个人防护经验。

在徐凡看来,因为基孔肯雅热完全停止户外运动并未完全必要,重要的是日常多关注疫情发展信息,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对于如何做好防护,徐凡表示防蚊虫最有效的就是物理隔离,其次是地理隔离。物理隔离顾名思义即是尽量不暴露任何一寸皮肤,那些前往原始森林进行田野调查或科研的工作人员,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也是物理隔离。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7张

“出门运动时,尽可能穿着排汗透气性能高的长衣长裤,让蚊虫无从下口。如果实在是无法接受炎热天气下的严实穿着,但又一定要去户外锻炼,则准备好避蚊胺类的驱蚊药,在衣物和暴露的皮肤上多多喷洒,不要舍不得。”徐凡表示。

地理隔离则是尽量远离病毒高发地区和蚊虫聚集的长期积水地带,如果无法很好地做到地理隔离,则需要酌情考虑在物理隔离层面提高防护等级。

在体育大生意看来,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可以让更多人群在当下缓解户外运动需求的燃眉之急,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防蚊虫的意识。在广东生活的读者相信对此也并不陌生,毕竟广东气候潮湿,蚊虫种类多、数量大。并且近年来,在基孔肯雅热病毒爆发之前,广东多地政府就已不遗余力地提倡大众防蚊虫,来预防登革热等通过蚊虫传播的病毒。

蚊虫是许多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因此即使没有爆发病毒,养成防蚊虫的意识,在蚊虫活跃的季节或时段,做好个人防护,这样即使病毒来袭,也能降低感染风险。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8张

在与体育大生意交流时,徐凡还表示:“每个人对蚊虫的‘吸引力’并不一样,因此个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而采取不同等级防范措施。如果实在是不放心,可以找到一些替代性的室内训练方法。这一点对于广东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毕竟在漫长的雨季里,大家多的是办法保持训练状态。”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9张

户外运动驱蚊防蚊产品关注度将快速提升

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威胁和日益活跃的蚊虫,户外运动爱好者对个人防护装备的需求在将来或许会出现一定变化。传统的“防蚊虫”功能,或将从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跃升为户外运动装备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防蚊虫装备或将不再是运动时的非必要装备,而是与水壶、毛巾同等重要的基础配置。

据观研天下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驱蚊用品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驱蚊产品市场规模为58.3亿元,2024年已经增长至93.77亿元,近五年来的平均增速超过10%。

具体到驱蚊产品市场结构上,近年来防蚊喷雾、防蚊贴等新型驱蚊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在2023年新型驱蚊产品的需求量已经超过蚊香、蚊香液等传统驱蚊产品。中国驱蚊产品行业市场整体增长的驱动因素,除了登革热病毒全球性传播的因素外,也包含到隶属于泛运动概念的露营经济的火热。

近年户外运动市场的迅速扩张,则促使更多人关注到户外场景下被蚊虫叮咬的风险。然而目前,驱蚊市场中却鲜有针对户外运动场景的驱蚊产品。基孔肯雅热的肆虐,或许将推动更多企业和品牌,在未来抢占这片市场空白。相对于传统驱蚊产品在毒性、气味、时效、范围等方面的钻研提升,运动驱蚊产品则更讲究对运动场景的适配性,例如持久性、抗汗抗水性和清爽肤感。

在户外运动火热和蚊虫肆虐的双重背景之下,除了传统的驱蚊产品品牌,户外品牌或许也将涌入相关赛道,进行有针对性产品的开发。除了驱蚊产品外,防蚊性能或许也是未来户外运动服装产品能否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广东灭蚊大战,催化户外运动防护市场新思考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10张

目前,已经有部分户外运动品牌推出过集成防蚊虫技术的功能服饰,这些面料通常经过特殊处理(如使用氯菊酯Permethrin进行浸渍处理),或采用高密编织技术,使得蚊虫难以叮咬穿透。另据中新社报道,在全国知名冲锋衣产区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已有企业在开发防蚊冲锋衣。厂家在纺纱面料里加入安全无毒的防蚊剂,既能抵御蚊虫叮咬,又能达到清凉、抑菌的效果。

但整体来看,户外装备行业暂时未显著着力强调产品的防蚊功能,或积极针对易遭蚊咬的场景进行宣传。另外目前的穿戴类防蚊户外装备,在防护与舒适的兼顾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相比于驱蚊产品,一件凉爽舒适的长袖防蚊衣、防蚊裤或许才未来夏季户外运动的“标配”。

对驱蚊品牌和户外品牌而言,在如今这个病毒肆虐和蚊虫活跃期,当务之急是针对运动场景优化的驱蚊和防护产品,这不仅能收获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品牌的社会责任担当。

对消费者来说,则是要提升对相关产品的筛选能力。选购时关注产品的核心有效成分、有效时长以及是否强调抗汗/运动适用。同时,不要局限使用某一种驱蚊或防蚊方法,物理防护(衣物)与化学防护(喷雾)结合使用,效果或许更佳。

当基孔肯雅热突然来袭、当白纹伊蚊踪迹跨过岭南北上,在气候变化进一步改变生态格局的今天,户外运动的安全边界需要重新划定。防蚊性能或将成为消费者挑选户外运动服装的核心考量,防蚊虫装备或将成为每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必备,公园、社区乃至家庭里的积水清理也成为关系公共卫生的维护措施。在病毒肆虐的背景下,真正的运动精神不是盲目冒险,而是在清楚认知风险后,选择科学前行。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ixabay和网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