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娱乐 (3) 2025-09-04 03:10:30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1张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2张

8月的最后一天,37岁的林书豪正式宣布了退役。这一天距离他打完最后一场NBA比赛也过了6年。距离他震动全世界、掀起“林疯狂”热潮已经过了13年。

我翻了翻外网,看到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网站都在报道林书豪退役的新闻时重温了一遍“林疯狂”的故事,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互联网是健忘的,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NBA的孩子们也可能并未经历那个时期。这个故事值得一讲再讲,毕竟纵观联盟历史,和林书豪水平仿佛的球员在NBA不知凡几,但“林疯狂”的传奇性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亚裔落选秀抓住球队伤兵满营的机会,通过一场爆发就成为球队主力,在大苹果城的聚光灯下带着8胜15负的尼克斯连战连捷,他的球衣立刻售罄,麦迪逊广场花园的球票突然开始被黄牛热炒,他的面孔出现在每个网站和报刊的头条——一开始是《体育画报》,后来是《时代》杂志——NBA紧急增补他参加全明星新秀挑战赛。在那个社交媒体刚刚在全世界开始发力的时代,林书豪突然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万众瞩目的焦点。

没人见过这种盛景,球迷和评论员们不得不把这场狂热命名为“林疯狂”。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3张

13年过后当我回头再看这个故事时,我相信这个故事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我们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能与林书豪产生共鸣。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黄色皮肤。

怀才不遇的人能看到自己。在“林疯狂”发生前,林书豪是1954年之后唯一一个在NBA打过球的哈佛毕业生,被好几支球队裁掉,每天晚上只能蜗居在队友兰德里·菲尔兹家的沙发上。但当机会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做得比我们见过的任何人都好——迈克尔·乔丹?沙奎尔·奥尼尔?科比、詹姆斯、库里?倘若只论职业生涯前五场首发比赛的数据和表现,以上所有名字都不如林书豪。

谦逊有礼的人能看到自己。大多数人都厌恶妄自尊大的混蛋,喜欢不骄不躁的运动家。林书豪就是这种人,在他突然爆火后,他一点没飘,而是在所有采访中都将功劳归于队友、教练甚至上帝。他不是做面子工程,他是真这么想。在砍下38分击败湖人的赛后,他本想对赛前放话“林书豪是谁”的科比宣告“顺便说一句,科比,我就是林书豪”,但犹豫再三最后还是选择沉默,直令德安东尼扼腕。

坚持不懈的人能看到自己。对于大多数在职业生涯前38场都只能在垃圾时间出场的球员来说,保持竞技状态是一件难事。但林书豪是特别的。他不知道机会何时会来、会不会来,但无论他出场机会多还是少,他始终刻苦训练,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当这份付出终获回报,我相信有无数身处困境但仍在默默坚持的人都受到了鼓舞,愿意相信曙光就在前方。

中国球迷会因为他身上的中式特质而共鸣,基督徒会因为他坚定的信仰而共鸣。成功者会因为他的出色成就而共鸣,失败者会因为他通往成功的道路之崎岖而共鸣。在心底里,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拥有他那样的经历。我们都渴望被人发掘,被人看到,我们都等待着闪耀的机会,期盼才华获得认可,渴望从无人问津的边角料一夜逆袭成大赢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4张

但每个故事都有终点,而且最好的故事一般都难有快乐的结局。随着安东尼归队,迈克·伍德森接替德安东尼成为尼克斯主帅,“林疯狂”很快就宣告终结了。最终,三月的膝盖手术宣告他赛季报销。在尼克斯季后赛首轮出局后,林书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NBA球员。

他签约了火箭,从首发打成了替补。后来他又签约了湖人,经历了相同的事。他身上有着东方传统的服从和谦逊特质,但这些只让他在NBA这样的环境里处处碰壁。在拜伦·斯科特手下,林书豪会在完全健康的情况下被DNP一整场。当还是新秀的乔丹·克拉克森下场时,斯科特宁肯相信31岁、场均5.1分的罗尼·普莱斯更适合出任替补控卫,而不是林书豪。兜兜转转,林书豪感觉自己又回去了,变成了那个坐在板凳上看迈克·毕比和托尼·道格拉斯表演的无名小卒。

可能是全世界最懂林书豪的教练德安东尼认为这不是林书豪的问题,而是战术问题:“林的实力毋庸置疑,而且他会无条件服从教练安排,你让他打任何一种篮球都没问题,但只是那样你是得不到‘林疯狂’的。如果你不拉开防守阵型,把球交给他,释放他冲击篮筐的渴望,他就会显得平庸。”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5张

这样的球风是一把双刃剑。当他身处一支热门球队,和哈登、科比这样的超级球星当队友时,他只会显得和整个球队中最核心的资产格格不入。反而是在远离喧嚣的夏洛特,当他担当黄蜂队的替补得分手时,他打出了他自己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最满意的一个赛季,作为球队实际上第三到第四重要的球员,他和肯巴·沃克、巴图姆、马文·威廉姆斯一起带领黄蜂打出了这只球队在21世纪的最佳战绩——48胜。那些球员和菲尔兹、杰弗里斯、诺瓦克们一起,成为了他后来回顾中,在NBA所遇到最好的朋友。

他的真实球风和媒体塑造他的方向完全相反。当他刚刚开始名声大噪的时候,媒体的报道不断强调他的哈佛背景,给他冠以沉着沉着冷静的标签。而事实上完全相反,林书豪的高得分往往伴随着高失误,他的比赛风格和“游刃有余”、“谋定后动”这些词完全不搭,他在比赛中总是显得全力以赴,这让他的运球、传球、突击中包含了很多野性和直觉的部分,有时甚至会显得冲动和草率,但多年以来,这些细节都被媒体隐去了,因为这不符合媒体给他的“高智商亚裔球员”人设。

你很难说这不是一种种族主义的偏见。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6张

偏见无处不在,一位在NBA前方采访多年的朋友告诉我,林书豪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会在采访中刻意回避和冷落中国媒体、甚至是所有亚裔媒体的问题,仿佛他很希望剥离自己身上的亚裔符号。后来他在采访中也曾承认这点。毕竟这个符号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仿佛哈利·波特时时隐隐作痛的伤疤,既成为了他成名路上独一无二的印记,也曾为他的篮球生涯带来诸多不便。

当他年少的时候,篮球场上总有孩子执意要盯防“那个亚洲人”;常春藤联盟的对手虽然都是高材生,也会在赛场上直接叫他“Chick”;乔治城和康涅狄格的球迷没那么高文化,只是在观众席高喊“糖醋排骨”“馄饨汤”;不止一个媒体人声称金州勇士队签下他只是针对旧金山华人的营销噱头;ESPN为一场尼克斯的赛后报道起了名为《Chick in the armor》的标题,经典的美式双关引发了社会层面的轩然大波;而在每一篇类似与他相关的文章或者视频底下,一定会出现种族主义的评论;时任NBA总裁的大卫·斯特恩也不得不承认,一名如此有天赋的运动员在选秀大会上落选,种族大概率是首要原因。

但他终究是突破了这重重包围,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林书豪。“林疯狂”的故事让他的生涯有了一个梦幻般的王炸开局,但那之后漫长的逆境才是一名亚裔后卫在NBA里面对的真实。当你防守,每一个对手都想打爆你。当你进攻,每一个对手都想锁死你。每当你打出一场好的比赛,都有人认为这是侥幸,只要你打出一场烂比赛,有些人就愿意相信这才是你的真实水平。有些表面公平的竞争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有些在媒体面前看来友善的队友也可能在场下完全拒绝和你沟通。但即便如此,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首发、替补、挣扎、复苏、受伤、复健之后,他还是在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又多摸爬滚打了7个赛季。然后他在CBA、G联赛和TPBL联赛辗转,直到上周,他决定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命运的眷顾下,他赢到了一些东西。在命运的捉弄下,他又失去了一些东西。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最终可能没有“林疯狂”时期所表现出来得那么好,这让他的NBA生涯看起来仿佛是一条下坡路,但他还是尽其所能,付出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尽量成为了更好的运动员,更好的人。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7张

他曾经想要逃避亚裔身份,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了亚裔的一面旗帜。当他如今面对镜头大谈亚裔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种族歧视,也分析自身复杂而不断演变的归属感时,你会又一次意识到他确实是个哈佛高材生,他的思考,他的表达,只当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多少显得有点可惜。

在场下,他是如此友善,以至于他接触到的每个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林书豪很可能是我职业生涯里接触过的最佳采访对象,他会对每个可能显得尖锐的问题直言不讳,也会不吝于在一些温情的问题里走心。那是一次2019年的采访,当时他坦言,他正在跳出以往作为一个运动员的视角,不再像以往那样只专注于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6年过去了,他和李群教练联合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已经累计捐建了498个公益球场。他的“三分心”慈善公益活动已经为北京蒲公英小学的奖学金、民办打工子女学校的公益图书馆等捐出了近百万。他几乎每年都会举办明星慈善赛,而后会把所得的收入全部捐赠给亚洲孤独症等公益项目。

事实就在这里,我不得不相信,他就是那种言出必践的人。

林书豪:最疯狂的故事,也难免有终章 (http://www.tiidu.cn/) 娱乐 第8张

我昨天又把那次采访的视频翻出来看了看,我重新看到了一些细节。他谈论信仰时候的虔诚,他谈论命运时候的豁达,以及他在谈论责任感时,尽管他眉头紧锁,但他的双眼炯炯有神,透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在那一刻,我不由得想起了“林疯狂”期间,他顶着何塞·卡尔德隆投进三分绝杀猛龙之后的眼神(我把它选作了本文的第二张图)。那是一种英雄人物已然觉醒,明白自己“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眼神。距离那次采访又过了6年,看看他这6年里的所作所为,显然他已经对自己的能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随着他宣布结束自己15年的职业生涯,如今你回头看他走过的路,他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地球上所有亚裔后卫里最高的山、最长的河,一位真正的传奇,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慈善家。

有趣的是,那次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恰巧是我问他,如果有一天你退役了,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我希望他们会认为我是一个每次上场都100%尽全力,永远不会放弃比赛,用正确的方式去打篮球的人。”

他已经做到的,远比他说得更好。

THE END